您所处的位置: 首页 >> 网上会议

区政协八届八次常委会议材料

发布时间:2013-10-28字体:【】【】【

关于构建多元公共服务体系

推动全民健身事业更好发展的建议案

(讨论稿)

全民健身水平和居民健康指数是衡量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文明程度的主要标志,也是惠及民生、促进和谐的重要体现。构建一个科学合理、多元完善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是党委政府推进全民健身事业健康发展的关键之举,也是践行执政为民理念、实现率先现代化目标的题中之义。为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升我区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水平,今年,区政协将“构建多元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全民健身事业更好发展”列为八届四次常委会重点协商议题。9月份以来,先后召开了由区教体局、财政局、发改委、规划局等相关部门参加的座谈会,成立了由主席、部分政协常委、委员组成的三个专题调研小组,深入街道社区实地调研,多方听取意见,深入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供区委、区政府及有关方面决策参考。

一、基本情况和主要成效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部门的关心指导下,我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高度重视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坚持把发展体育事业、倡导全民健身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和为民惠民的重要位置来谋划,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实现街道、社区全覆盖,具有崇川特色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初步形成,群众性体育活动和全民健身运动成效显著,获得“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等多项殊荣。

(一)宣传工作广泛开展。不断创设载体,拓宽渠道,在群众中广为宣传科学健身常识。将“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四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作为重要的宣传口号,在全区居民中积极营造“全民健身、全民受益”、“天天健身、天天快乐”、“全民健身、你我同行”的良好氛围。全区参加健身活动的人口比例逐年加大,尤其是城市社区覆盖面和参与率上升明显。

(二)组织网络不断健全。目前,区文体活动中心、街道健身中心、社区健身工程点网络已基本健全;拥有国家级体育健身俱乐部1个、省级俱乐部2个、市级俱乐部53个;约有1600个活跃在一线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其中拥有三级资质260个,二级资质97个,一级资质8个,国家级资质2个。

(三)硬件建设提档升级。作为全省实施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八个一工程”实验区之一,我区全力推进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并将之列入利民惠民十大重点工程。2012年新增健身路径42套,今年计划新增健身路径45套。总面积达58200平方米,总投资1亿多元的观音山新城全民健身中心和新区全民健身中心目前已全面投入使用。截此,我区拥有2个体育公园,10个街道体育中心(全民健身工程),建有全民健身工程点(室外健身路径)等室外活动场地232个,社区活动室95个,晨晚练活动站点1088个,人均覆盖面积2.02平方米。

(四)健身活动精彩纷呈。除正常组织举办各类体育竞赛,承办大型体育表演和竞赛外,还通过各种方式开展群众体育活动,提升全民健身意识。如开展区第四届社区体育节暨全民健身中心开放活动、2013年全民健身日活动暨“风华年代激情绽放”全民健身项目展演活动、区首届风筝比赛暨街道风筝俱乐部成立仪式、市首届区级门球比赛等等。各街道、协会、俱乐部也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举办各种各样富有特色的小型活动,深受各类人群欢迎。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

近年来,我区全民健身事业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对照《南通市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和体育现代化标准还有差距,在推行力度、覆盖广度、服务效度以及政策、资金保障等方面尚不尽如人意;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相称,群众个性化、多元化、便利性、普惠性的健身需求尚不能充分满足,主要表现在:

1、主动参与意识不强,健身主体结构失衡

从现状来看,我区老年人、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远远大于中年人群体,青少年由于体育中考的驱动明显处于应试被动状态,中年人大多倚仗身体状况良好处于少动状态,老年人积极主动成为全民健身的主力军。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群众参与健身活动的主动意识还不够强烈,通过锻炼健身,提升生活质量的认识还没有深入人心。

2、优质资源分布不均,区域供需矛盾突出

(1)从总量来看,我区全民健身硬件设施总量逐年提升。但,繁荣的背后却难掩“被平均”的尴尬,场馆分布和人口分布不相匹配,设施配套和群众需要不相一致。(2)从均量来看,辖区大中专院校、中小学体育场馆设施占我区全部体育设施的2/3,而真正实现开放的仅占25%左右,因此,人均占有体育场地设施的统计面积和实际使用面积有差距。(3)从档次来看,区域体育健身设施虽然实现“全覆盖”,但无论是标准和档次都偏低。大部分社区健身点的器材设施比较单一,群众增加设施种类的呼声较高。部分城市老小区健身设施已陈旧或部分损坏,急需维修或更新。(4)从适用性来看,“大而全”的盆景式体育场馆成为少数人的活动场所,老小区、老年人的实际健身权益未能充分落实。同时,群众喜爱的一些健身项目,如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小而活”的场馆尚不足以满足群众健身需求。

3、区街责权体制不明,站点设施建管脱节

目前社区安装的健身器材多数通过向市体育部门申请下拨,部分是开发商在开发交付前配套建设,也有少数是相关共建单位捐赠。2007年起,市体育局与南通铁人运动用品公司签订维修协议,自2008年开始,每年从体育彩票公益金中拿出25万元,用于市区全民健身工程(点)的维护和维修,今年,经费增加至50万元。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及正常的使用损耗,加之缺少常态、长效的维护,不少器材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有的甚至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在越来越多的居民走出家门锻炼的今天,站点设施的建管备受瞩目。无力维修、无处报修等各种社区站点乱象折射出责权不明、建管脱节、资源空损等问题。

4、组织管理力量不佳,基层基础工作乏力

一是区街全民健身工作管理力量不强。全民健身工作在市一级由市体育局主管,而我区没有专设体育局,区教体局作为区域行政管理机构承担具体体育事务的仅有3人,街道一级仅有1人分管,面对蓬勃的全民健身事业和70多万崇川人口显得力不从心。

二是基层社团组织活力不足。城乡基层的许多街道体育协会、农民体育协会、老年体育协会等全民健身社团,相当多的是通过行政推动自上而下建立的,社团组织有一定的行政依赖性,缺乏社团应有的自治管理和发展活力,聚合号召和指导服务效应尚未形成。

三是全民健身服务队伍带动不够。目前,我区登记在册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有1600名,全民健身志愿者也达到四千余人,但经常性开展指导服务活动的比例不高,指导服务人员“在册”不在岗;同时,社团的体育骨干数量、质量均偏低,区域的带动辐射效应有待发掘。

三、思考与建议

全民健身事业发展关乎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生活幸福,关乎城市文明形象和社会和谐进步。扎实推进我区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建设,完善公共服务多元化体系,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生工程,是坚持以人为本、履职为民的生动实践,也是提升区域竞争实力、促进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的坚实基础。

1、切实提高认识,努力营造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领导重视,为全民健身保驾护航。建议党政领导和主管部门负责同志充分认识全民健身事业发展对增强人民群众身体素质、提升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重要作用,切实把发展全民健身事业摆到“惠民生增和谐”的重要位置,列入政府工作报告、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列入本级政府财政预算,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要在制定出台本级《体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的基础上,狠抓各项工作落实,着力破解体育事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强化引导,为全民健身汇聚力量。积极引导各类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保证体育时段用足用满,保障体育设施更多更全,保护学生体质更强更好;引导机关和企业单位应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开展健康文明的职工体育健身活动,抓住单位人、中年人这类人群,提高主动健身意识;引导街道社区发挥便民、亲民的优势,做好基层体育发动组织工作,做好老年人、残疾人的健身指导服务工作。

宣传跟进,为全民健身营造氛围。努力做到宣传工作面向群众、贴近群众、吸引群众,努力形成上下联动、体媒结合、全方位、立体化的大格局,着力提高全民健身宣传工作的社会效益。同时,借助“全民健身日”、“南通体育日”等重大节庆及赛事活动,大力促进全民健身社会风尚的形成,力推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的同步发展,为“体育之乡”创树品牌、夯实基础。

2、落实惠民举措,大力推进1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

区政府主管部门要把全民健身列为重要的民生议题,在科学实施《体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的基础上,着力破解体育事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根据各街道社区的实际需求对健身路径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力争到2015年,以体育中心、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广场)、街道体育中心、社区室外全民健身工程点和市内活动室、晨晚练健身点为主阵地,以民营健身场所和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和部分对外开放学校体育场地为补充,建成居民出行10分钟(1000米以内),即有健身场馆或健身设施,并有健身组织和健身指导的较高标准的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

(1)以城市建设为契机新建、改建一批全民健身工程点。对新建地区,要严格按照区规划局出台的《新建地区居住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指引》规范设计、规范配套公共体育设施;对老小区,要本着开源节流、以人为本的精神,维修一批、改造一批、新建一批;对公共区域要结合市区小游园、小绿地建设和街道、社区邻里中心建设,灵活规划、合理布局,见缝插针地修建站点。

(2)以俱乐部建设为抓手发展一批社区活动室。结合每年开展的省、市俱乐部创建标准和要求,增加一批市级以上社区健身俱乐部,每年增加一批社区活动室(乒乓房、棋牌室、健身房等),并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扶持。

(3)以共建共享为原则积极推动一批单位体育场馆设施对社会开放。坚持体育资源社会共享原则,积极探索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学校现有的健身设施向社会开放的途径和办法。动员机关、企事业单位适时开放健身房、乒乓球室等活动场所,引导大中小学校定时向周边居民开放操场、球场等运动场所,通过身份登记、资格审核、门卡发放等途径建立单位与社区共建共管分担机制,力推此类优质健身资源能够为我所用,服务辖区群众。

3、健全责任体系,切实完善体育设施建管网络

在投入上,进一步明确全民健身事业政府主导的思路,落实政府职能,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确保体育事业经费随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增加。在项目申报、活动承办等方面加强对接,主动作为,积极争取上级政府和部门的资金支持。落实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

在建管上,相关职能部门一方面应积极做好点位布局、器材安装、质量把关等监督工作,全力做好质量监督员、便民服务员;另一方面应做好设施管理维护和指导员配备工作,明确设施管理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建立有序、有效的管理制度。

在维护上,应进一步明确责任主体,划分好体育主管部门、供应商、社区三者之间的责权利,衔接好安装、使用、维护三个环节,建立一个维修基金、一支保养队伍、一套评价反馈机制。可以在街道层面以“以奖代补”的形式划拨一定的维修储备金,便于形成一个快速反应维护机制;也可以有偿、低偿地把健身设施纳入物业管理范围,明确其维护管理职责;对未建立物管公司的,由社区负责维护。

4、创新创优体制,着力加强基层体育服务组织建设

国家体育总局确定今年为“体育组织建设年”,建议相关部门要以此为契机,积极整合力量、盘活资源,创新机制,创优服务,进一步形成通力合作、高效便捷、安全科学的全民健身服务组织体系。

(1)发挥各级群团组织的协同作用。“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社会组织和各类体育协会、各类健身俱乐部等体育组织在全民健身事业中作用巨大,各级体育部门要善于引导和发挥他们的作用,积极支持和协助他们广泛开展贴近群众、形式多样的全民健身活动,并为他们组织开展各类活动提供必要的场馆条件、技术指导和资金支持,共同营造浓厚、持久的全民健身氛围。

(2)挖掘各方社会资源的能动效用。要“跳出体育看体育、跳出体育干体育”,在认真坚持体育条线职责的同时,把目光更多地投向那些热爱体育事业,具有良好社会形象和感召力,愿意为推动全民健身事业投入资金、付出劳动的社会各界人士。可以聘请他们在各类体育社团任职,鼓励支持他们依法依规组织群众体育活动,并为他们开展工作创造条件,提供方便,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健身事业新格局。

(3)拓展各类社区体育社团的服务功用。大力发展城乡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大力发展贴近社区、贴近群众的晨晚练健身点,通过发展基层体育组织,吸引和带动群众自觉参与体育健身。积极开展国民体质测试免费服务社区行活动,为群众送体质测试、送健身指导,开具个性化运动健身处方。以技能培训为重点,认真组织开展二级、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努力使其成为基层百姓身边的运动教练员、居民家门口的健体咨询员,为广大群众提供有趣有益、易教易学的健身指导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