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处的位置: 首页 >> 网上会议

区政协八届十五次常委会议材料

发布时间:2014-11-05字体:【】【】【

关于进一步加快我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建议案

(讨论稿)

(2014年11月7日)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区域发展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宏伟目标,明确提出了“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构想。作为南通主城区,近年来,我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高点定位,统筹推进,为我市创建成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发挥了积极作用、作出了重大贡献。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遵循自然规律,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已成为发展的重要内容,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既是发展生产力的题中之义,也是人民群众的现实诉求。

面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我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依然不容乐观。一是资源环境约束加大。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资源环境消耗逐年上升,污染物排放量相应增多,生态建设和环境容量面临严峻挑战。二是经济转型任务较重。辖区高能耗、重污染的水泥、热电、纺织印染等企业转型难度较大;第三产业中传统服务业占据主导地位,知识型、科技型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三是污染治理难度增加。水污染、大气污染成因复杂多变,治理难度愈来愈大。四是管理体制不够健全。市、区两级生态环境保护职能分散交叉现象依然存在。区职能部门的行政监管和执法力量不足,业务素质、执法能力亟待提高。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区应围绕我市创建国家生态市分解的目标任务,统筹推进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始终把环保优先作为转型升级的战略举措,把生态建设作为科学发展的有力支撑,把宜居环境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多方参与、全民行动的工作格局,坚持不懈,标本兼治,综合施策,为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夯实基础。为此,建议:

一、以生态优先为导向,坚持统筹发展,把生态建设摆上重要位置

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常态要求区域经济转变发展模式,走集约化、知识化与生态化有机结合的经济发展道路,形成生态与经济相互协调的现代经济发展模式,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实现最大的生态利益,为此,坚持生态优先原则,是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的现实体现,是保障人民利益的民生工程,是转变增长方式的内在要求。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实行生态优先原则刻不容缓、正当其时。

1、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理念。我们要牢固树立“环境是发展的战略资源、生态是最宝贵财富”的理念,加快建设青山常在、碧水长流、空气清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崇川,努力使生态环境成为展示崇川品质和魅力、集聚各类优质资源要素的一张王牌,成为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检验标准,成为提升群众幸福感满意度、加快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内容。坚定“三看”标准衡量发展成败。即一看天空蓝不蓝、二看流水清不清、三看群众富不富,将其作为检验和衡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形象要求,坚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坚定“三关”卡口严守发展底线。即严格把好工程项目准入关、环保设施建设关和污染达标排放关,切实做到“三个绝不”,即绝不允许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一时的经济发展,宁可发展速度慢一点,也绝不把污染项目引到崇川,绝不能为了一时的发展和所谓的政绩而给老百姓带来长远的灾难和祸害。

2、倍加注重统筹发展战略。坚持“三靠”战略转变发展方式。紧紧依靠开放、科技、人才,加速积聚高端资源、优质要素,在扩张总量中主动调优结构,在倒逼转型中能动壮大实力,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始终坚持生态与发展结合、开发与保护并重、软件与硬件齐抓,始终坚持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同步推进、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同步提升、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同步考核、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同步发展,大力发展“绿色GDP”,努力实现经济绿色增长。

3、科学编制生态建设规划。建议区政府在“十三五规划”的编制过程中,要把我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作为重要方面,加强研究,科学规划。要积极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将生态文明的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强化生态建设规划与其它专项规划的衔接,将生态优先理念、生态建设举措充分体现在产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等专项规划中,形成一整套促进绿色跨越发展的规划指导体系。

二、以转型发展为契机,强化源头防控,夯实生态建设根基

建设国家级生态城市的核心目标就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作为主城区,我们既需要加快发展、迅速扩充经济总量、增强区域经济的综合实力,更需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现转型发展,注重源头防控,保护生态环境。

1、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推进企业小循环、区域中循环和社会大循环。在生产环节,引导企业加强产业链接和资源再生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型。在废物产生环节,强化污染预防和全过程控制,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强化对各类废物的循环利用。大力推进企业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程,构建生活垃圾发电、建筑垃圾生产建材产品等循环型产业链。在消费环节,大力倡导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推广绿色、低碳建筑,选择工业园区和住宅小区进行试点,走循环型城市发展之路。

2、倡导绿色环保产业。对传统产业进行生态化改造,推动民营经济、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优先发展清洁生产型、循环经济型等节能环保产业,并力争成为绿色支柱产业。发挥项目准入调节器作用,加快发展高技术、高效益、低污染、低能耗的新兴工业项目;实施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动向专业化、特色化发展,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在船舶及海工、新材料、新能源、智能装备、节能环保等领域,努力实现产业集群,培育市级以上特色产业基地。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加大占用环境资源少、经济效益好的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致力发展研发设计、现代物流、金融和科技、商务服务等高端服务业,培育旅游休闲、文化健身、家政服务、社会养老等消费热点,“十三五”期间力争全区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提升十个百分点以上。

3、建设生态园区。根据“布局优化、企业集群、产业成链、物质循环、集约发展”的要求,推进工业园区生态化建设,构建绿色产业链和资源循环利用链,把开发区、观音新城的工业园区转型为生态工业园区。大力度整合现有街道工业园区,集中办好几个具有产业特色的生态工业园区。当前,要加快推进观音山纺织印染集中区建设,高起点定位、高标准建设,使之成为全市乃至全省一流的生态经济园区。积极开展绿色机关、绿色社区、绿色学校和绿色宾馆、绿色商场创建系列活动。

4、统筹房屋开发建设。要以改善居住环境、优化城市形象为目标,加大投入建设高品质的拆迁安置房。几年前,宁波、淮安等城市的安置房与商品房相比,从外观上已然无法分辨,宁国市近年来建设的安置小区其建造成本也与商品房相当,安置房不仅配套齐全而且高端大气。建议学习先进地区的做法,对今后安置楼盘的规划建设要本着与周边环境相和谐的理念,根据群众期盼的“低价位、高品质”的要求,统筹安置房的开发建设,进一步提升城市环境面貌。

三、以治理顽症为突破,实施铁腕治污,优化生态环境建设

当前,要针对日益凸显的环境问题,认真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依法治国”方略,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以“铁的决心、铁的手腕”,全面开展环境污染整治行动,把环境污染整治作为促进发展的一件大事、执政为民的一件实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打一场环境污染整治的攻坚战。

1、治理固体废弃物。推进重点行业及区域性、结构性污染治理,推动企业向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区聚集,走集中治理、集约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围绕“产废减量化、处置规模化、应急规范化、监管数字化”目标,打好固废整治战役。建议借鉴杭州市西湖区生活垃圾分类的经验,宣传引导居民将生活垃圾分为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厨房垃圾和其他垃圾四类,进行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实现生活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要加快推进我区生活垃圾集中转运站的建设,保障辖区生活垃圾的及时处置。同时,针对建筑垃圾偷到和“旅游”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采取行政的、经济的以及法制的手段,彻底根治建筑垃圾乱倾倒现象。

2、治理水环境污染。根据上级要求,确定辖区河道污染防治与保护范围。借鉴杭州西湖区的经验,在辖区重要河流治理、沿江排口规范化整治工作中实行“河长制”、“段长制”,研究出台《关于全面建立“河长制”、“段长制”的实施意见》,明确区、街“河长”、“段长”职能,建立督查考核机制,严格执行水质目标交接责任制和生态补偿机制。适时取缔区域内畜禽养殖场,减少畜禽粪便污染。对辖区沿河、沿江、重点排污企业进行动态监管,强制各类排污单位安装并运行废水处理等环保设施,杜绝污水直排现象发生。采取过硬措施,清理长江取水口游船等顽症,确保饮用水源绝对安全。

3、治理大气污染。实施“蓝天工程”行动计划,强化源头控制,加强过程监管,进行综合治理。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严肃查处因秸秆露天焚烧、抛河引发严重污染的事件。对辖区工业企业进行全面筛查,加快淘汰市区燃煤锅炉;热电企业燃煤锅炉全面进行除尘改造。推行“绿色施工”,通过建筑工地围挡、进出车辆冲洗除尘、渣土车辆加盖、城市道路机扫和洒水等措施,控制城市扬尘污染。突出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实施船舶制造等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项目;完成油库、加油站、油罐车油气回收改造;建议市有关方面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鼓励公交车、出租车使用新能源汽车,加速淘汰“黄标车”。同时,市区联动,加强对餐饮油烟污染的整治。对重点企业实行碳排放指标控制,凡超标排放的,加倍给予经济处罚。

4、降低噪声污染。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对建筑施工单位和工业企业的噪声污染情况进行调查摸排和监督管理,对于噪声防控不达标的单位要采取严厉制裁,不放纵、不姑息。各街道、社区要加强对居民群众文明礼仪的教育宣传,尤其要加强对拆迁安置小区群众文明办丧的教育和管理,引导群众到指定地点开展祭奠活动,杜绝在小区“吹吹打打”造成环境污染,影响周边居民正常生活。要下大决心整治住宅小区铝合金门框加工点,实行统一划区经营,防止噪声扰民。要加强对市区燃放烟花爆竹的监管,还要对开车一族在禁鸣区域违章行为的整治,进一步降低市区噪声污染。

5、改造居住区绿化。针对当前一些老旧小区绿化破坏较为严重的问题,相关部门和街道社区要进行深入调查了解,查找原因,寻找对策,鉴于居民因停车问题而毁坏绿化的,要借老小区和城中村改造之机,把解决居民停车问题摆在重中之重进行二次规划,实施治本之策;鉴于安置小区居民毁绿种菜等问题,街道社区要加强教育宣传,及时补种,并通过邻里组织进行监管。要针对老小区树种老化,影响居民采光等问题,适时进行树种的更换,提升绿化的品位。还要倡导社区居民学习广州市居民的做法,进行阳台绿化、屋顶绿化,合力打造绿色家园。同时,按照创建生态城市的要求,科学规划、加快建设一批高品位的小游园,打造成城市的“绿肺”与“氧吧”,进一步提升辖区的绿化覆盖率。

四、以绩效考核为手段,推行问责制度,形成齐抓共管格局

生态环境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要加大教育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同时,要根据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的特点,建立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的考核评价标准,切实推行问责机制,保障生态环境建设的各项责任落实到位。

1、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世界环境日、水日、地球日、国际湿地日、生物多样性日、保护臭氧层日等重要主题节日,广泛深入开展主题鲜明的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升群众积极性、参与率和满意度。利用报纸、电视、电台以及网络平台等各类媒体,大力宣传生态环境建设的重大意义、有效举措和环保常识,宣传灌输“生态保安全、生态促发展、生态惠民生”的科学理念;在学校开设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加快中小学生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在街道、社区组织“生态文明讲坛”,逐步形成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建立健全环境保护举报制度,畅通环境信访、12369环保热线、网络邮箱等信访投诉渠道,实行有奖举报。倡导低碳生活和绿色消费方式,逐年降低城市居民的人均综合能耗,积极倡导节约简朴、保护自然的绿色生活理念,引导公众改变不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生活习惯,倡导居民群众从节约一滴水、一度电做起,使节能环保成为生活的常态。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要率先推进绿色办公,开展节能示范单位创建,办公场所全面禁烟。

2、健全环保组织机构。崇川作为主城区,要以我市创建国家生态市为契机,进一步健全创建工作组织机构,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环保部门统一监管、有关部门协同配合的综合管理体制。界定市区职责权限,相关职能部门要认真抓好任务分解和业务指导,及时研究落实阶段性工作重点,协调解决推进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还要从全局出发,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围绕总体部署,细化目标任务,明确时序进度和工作责任。同时,进一步改善环保工作环境,加强环保人才队伍建设,确保我区环保机构人员编制与所承担的环保工作要求相匹配。健全街道环保机构,配备专职环保人员,各社区设立环保监督员。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参与环保的作用,成立崇川区环境保护公益联合会,引导社会环保组织承担环境责任,营造全民参与生态环境建设、打造美丽崇川的浓厚氛围。

3、建立“一把手”问责机制。生态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要将生态环境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明确各单位、各街道“一把手”负总责,并将生态创建工作纳入各部门、各街道科学发展年度目标考核,相关职能部门定期开展督查指导,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通报,及时交办,督促整改,抓出成效。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作为街道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凡因工作不力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和未完成年度生态建设重点任务的,坚决实行“一票否决制”,并与各单位年终考核、评先评优及干部任用挂钩。建立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工作督查点评机制,及时将督查情况通过《崇川在线》等平台向社会公布。完善环保联动执法机制,开展环境联合执法,依据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降低污染入刑门槛的司法解释,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每年向同级人大、政协报告或通报工作进展情况,自觉接受法律监督和民主监督。

4、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建议区政府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列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并确保其支出增幅高于经济增长增幅。建议市区联动,设立环保引导资金,支持重点区域的污染防治及生态保护等环境基础设施和监管能力项目建设,鼓励进行科技创新、中水回用、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以及建筑垃圾、餐厨废弃物等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尝试通过财政预算安排、土地出让收入划拨、上级专项补助、接受社会捐助等多种渠道,设立生态补偿专项资金。生态补偿专项资金预算安排应随财力增长而相应增加。完善财政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更多地投向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重点工作。

关于“加强城市生态建设,提升人居环境质量”的调研报告

中共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顶层设计的重要内容和显著特征之一。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是关乎区域发展和民计民生的长远之策,崇川区政协八届十五次常委会将这一课题列为专门协商议题,9月中旬开始,在听取区发改委、环保局、住建局、农工局、城管局、财政局等6个部门情况通报的基础上,分两个调研组深入辖区10个街道和部分企业,进行视察,并召开街道分管领导、社区干部代表、企业负责人代表、居民群众代表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建议。10月上中旬,两个调研组分别赴安徽省宁国市、绩溪县,浙江省杭州市、嘉兴市等先进地区学习考察生态环境建设情况。在此基础上,两个调研组经过认真汇总、分析、研究,形成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区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加快经济转型发展的突破口、发展成果惠民利民的着力点,作为一项事关民生、事关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任务予以推进。目前,我区生态环境建设初见成效,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群众满意度、幸福感进一步增强,区域整体形象有所提升。

(一)生态优先理念明显增强

近年来,我区牢固树立“环保优先”的理念,提出了“生态环境建设是建设中心城区的核心所在”的工作思路,以此彰显主城区的凝聚力、竞争力、辐射力,将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全力以赴、扎实开展。

1、思想认识逐步到位。区委、区政府对生态环境建设高度重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建国家生态环保城市为抓手,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环境生态综合整治,加大环境监管执法力度,推动了全区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获评“全国宜居宜业典范区”等称号。同时,通过加强宣传、引导、发动,进一步提升了市民对生态环境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对环境保护和监管的主人翁意识。

2、工作机制逐渐完善。区政府建立了由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相关领导分工负责,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统一协调、整体联动机制。今年,区环保局从原来的住建环局单列出来,专职环保工作能力显著增强。今年以来,在区环委会统一协调组织下,开展了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综合整治的“亮剑行动”,全方位改善我区生态环境。

3、经费投入逐年递增。不断加大对生态环境建设基础设施、综合整治的投入力度,全区环保投入占GDP比例逐年递增。近三年来,投入2.6亿元,集中推进河道整治;投入5亿元,全力推进老小区综合整治;投入1300万元,完成全区所有农用土地流转;投入6000万元,着重用于绿化、道路、生活垃圾处理等环境整治。

(二)生态环境建设重点突出

近年来,我区相关职能部门,按照区委、区政府提出的“任务项目化分解、项目工程化推进”的工作要求,对生态环境重点工作实行责任分解,强势推进、攻关突破。

1、节能减排多管齐下。区政府结合污染源治理,高度重视产业结构调整,围绕市政府下达的节能目标,通过日常监管与考核奖惩相结合的办法,组织推进,建立了全区节约资源工作的三级推进网络。在推进企业循环经济、清洁生产、节能技改工作中,加强与省、市职能部门的沟通对接,每年能争取到300万元左右的政策扶持资金。近三年,共组织17家企业实施循环经济项目25个,项目总投资3.23亿元,在节电、节水、节气,减排废水、废气、固废等方面成效明显。这三年,全区单位GDP能耗下降幅度为3.91%,4.118%,4.03%,均超额完成市下达指标。在开展化工行业专项整治行动中,我区18家化工企业,成功搬迁15家,其余3家正在有序进行,2016年搬迁结束。在推进燃煤锅炉集中整治中,69台4蒸吨及以下锅炉被淘汰51台,有效减少废气排放,提升空气质量。

2、环境整治扎实推进。大力实施城市环境整治工程,点上抓示范、面上抓整治,点面结合抓推进,专项整治工作取得成效。开展饮用水源整治。认真制定《饮用水源环境保护实施办法》,全面排查取水口周边污染隐患,投入一次性补偿资金12万元,拆除水源保护区范围内全部渔网48套,并通过日常巡查及监督执法工作,加强监管。推进河道专项治理。围绕构建“水通、水动、水清、水美”的城市景观河道治理目标,采取贯通、清淤、护岸、绿化造景等措施,对辖区46条河道进行专项治理,近三年累计投入2.6亿元,实施河道绿化面积2.9万平方米,其中对23条河道的入河污染源开展拉网式排查。控制农业种植污染。对农村土地开展全面流转工作,流转面积8780亩,流转后的土地主要用于村集体组织建设苗木基地,有效减少农业种植污染,并从源头上遏制了秸秆焚烧。强化危险固废监管。对全区14家产废单位、9家经营单位、8家运输单位开展整治专项行动,对不达标项目,及时提出整改要求,对违法行为果断处置,今年立案查处3起。

3、生态建设成效明显。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魅力为目标,举全区之力开展创建工作,近年来,新增生态街道1个,生态村2个,绿色学校4个,绿色社区8个。大力实施景观绿化工程。配合市里建成5个小游园,新增绿地面积5.3公顷。投入1亿元完成啬园林项目,新增绿地面积25公顷。截至目前,我区城镇绿化覆盖率达41.2%。着力开展小区综合整治。今年,安排小区整治项目80个,其中续建类7个,新建综合整治类5个,民生急办类68个,项目涉及全区70多个小区,包括雨污分流、管网改造、道路拓宽、绿化修复等。全力推动市容环境治理。按照“九整治、五规范、一提升”的要求,按路段细化整治项目702个,目前已基本完成,有效提升了市容环境面貌。努力促进建筑工地管理。开展“市区建筑工地扬尘集中整治‘双百日’行动”,集中行动20多次,查纠50多起工地扬尘、带泥上路、偷倒渣土等违法行为。

二、存在问题

在总结我区生态环境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大气、水环境、城市绿化、小区整治以及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

(一)思想认识仍需提高

我区生态环境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生态环境优先理念还未牢固树立。区委、区政府领导比较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区有关部门也积极投身各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但还有一些部门和街道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感认识不足,还未把生态环境建设与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机结合起来,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思路不够清晰,缺乏主动创新意识;一些企业经营者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和长远发展眼光,存在“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思想;一些居民群众还没有形成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等观念,作为生态环境建设主体的社会公众力量还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生态环境保护的自觉性、主动性还不强;与之相应的民间环保组织发展也是相对滞后,代表公众环境利益与生态文化诉求的公益性社会活动尚未形成气候。

(二)工作任务比较艰巨

作为南通市的主城区,多年来城市化发展中积累了一些生态环境问题,不仅历史的欠账较多,而且又面临着许多日益突出的新问题。如目前在城市的空气质量提升、污水处理、噪声防治、垃圾回收等方面,相关的处理能力很有限,处理技术比较滞后,同国内外先进城市的差距还较大。在城市绿化、城市生态功能区规划建设、城市节能减排等方面,还有很多艰巨的工作任务。同时,多年来,我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转型升级未能实现全面突破,低能耗、低污染,低资源消耗、高附加值的,适应生态文明发展要求的清洁、环保、循环、生态的新型产业体系尚未有效构建。少数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仍然对区域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的影响,环境整治的压力尤为繁重。

(三)治理难度不断增大

近年来,我区在环境整治、文明创建上投入了大量资金和精力,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污染治理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如在水环境治理方面,尽管全区建设大规模的污水处理工程,但是水污染结构从过去以工业污染为主过渡到工业、服务业、以及居民生活等多种污染为一体的局面,治理难度大大增加。大气染污也已由传统的煤烟型向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扬尘、挥发性有机物等叠加造成的复合型污染转变,呈加剧趋势,区域性的灰霾现象日益增多。

(四)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我区经济社会的进步和城市现代化的进程的加快,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成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保证。但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中还存在一些不完善的方面。如现有污水收集管网体系中,还存在有干管无支管或有支管无干管、支管干管不沟通、管网破损、管径与污水量不匹配导致雨天污水外溢等情况。在固废处理方面,目前还没有危险废物及一般固废填埋场所,大量固废得不到规范处置。在生活垃圾处理方面,还未启动分类措施,未配套相关设施。

(五)体制机制有待理顺

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的工程,目前,我区在这项工作中的体制机制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规划布局不够前瞻。如在产业园区建设方面,缺乏统一的环境保护规划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安排,一些项目孤立发展,形不成产业链,没有市场前途,造成对土地资源的低效使用和浪费。二是制度体系不够完善。生态环境质量区域负责制度、环保追究制度、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等保障机制不完善,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方面的政策机制不健全。三是工作平台不够健全。我区各部门、各街道之间还未有效搭建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平台,如在对落后产能的淘汰等工作中,还处于被动应付的局面。四是执法权限不够到位。如建筑工地扬尘监管执法属于市建设局职能范围,区级部门缺少执法载体。五是考核设置不够科学。生态环境建设考核体系的设置缺乏科学性,考核评价的办法缺乏系统性,考核结果的运用缺乏实效性。

(六)工作力量亟需加强

当前,我区涉及生态环境建设的部门,特别是基层街道和社区,还存在着工作人员数量、行政执法力量不足的现象,需要引起重视。比如环保局只有在编人员28名,而工作的量和面越来越大越广,不足以应对群众的要求。街道、社区的环保机构和网络也不健全,没有专职的工作人员,导致这一工作不能很好落实。各部门、街道、社区的相关人员只有在文明创建的集中行动中表现出强有力的工作力量,形成各方联动、集中整治、重突击的应付局面,但在平时的工作中,没有形成一抓到底、长效监管、重常态的良好氛围。

三、对策建议

生态环境是一项庞大的社会工程,更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生态文明建设既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建设美丽崇川,必须形成政府主导、部门主力、企业主体、全民行动、多方参与的基本工作格局,标本兼治、综合施策,促进我区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相得益彰,城市提升与宜居环境协调统一,社会进步与市民素质同步提高。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高点定位,进一步强化生态理念

进一步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以对科学发展负责、对人民福祉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强烈责任感,持续推进主城区生态环境建设。

1、思想认识再强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既要继续促进社会发展,更要大力弘扬生态文明,既要有忧患意识,又要有必胜信心。我们要学习安徽省宁国市、浙江省杭州市的先进理念,牢固确定“保护第一、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和“环境立区、生态美区”的战略目标,善于从良好的生态中汇聚发展要素,形成优势,实现发展,形成生态与经济共赢的可持续发展局面。

2、科学体系再优化。生态文明建设的稳步推进,必须有周到详尽的通盘考虑。我区相关职能部门要从生态文明的价值观体系、文明生产行为、文明生活行为以及生态人居环境和生态制度建设等诸多方面,进一步细化、优化、深化研究,从而促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统筹安排,整体推进。

3、规划执行再深化。科学合理的规划引领是生态环境建设能够深入、持久进行的重要保障。建议区政府邀请国内有关专家,根据主城区生态涵养发展的功能定位和区域实际,编制我区生态建设的总体规划。坚持高点定位,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循序渐进,在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化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全面建设。同时,要树立规划的权威性,执行规划的严肃性,确保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得以真正落实和顺利实施。

(二)加快转型,进一步优化发展结构

正确处理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既要想方设法地谋发展、保增长,又要坚定不移地降能耗、减排放。遵循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在更高层次上打造崇川经济转型发展的绿色升级版块。

1、调整结构,提升质态。要坚定不移抓创新、调结构,强科技。建立和完善我区自主创新体系,增强自身自主创新动力,进一步依靠科技创新提升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水平,大力发展低碳技术和清洁生产型、循环经济型等节能环保产业,努力实现集约化、减排化、循环化,构建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的绿色生产方式。

2、促进升级,减少排放。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普遍推广苗木培植、绿色植保。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现代服务业重点产业发展,不断优化服务业结构,加快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技术、商贸商务、文化创意、科技服务等“绿色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3、把牢门槛,提高标准。要发挥环境标准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导向作用,完善“空间准入、总量准入、规模准入、行业准入”的环境准入机制。承接产业转移必须严格执行节能、环保、安全等方面标准,严禁高污染产业和落后产能转入。引导企业向依法批准设立、符合产业功能定位、环境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园区集中,推动产业聚集发展和污染集中控制。

4、加快转型,淘汰落后。要着力研制重点行业淘汰落后产能方案,将任务按年度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各街道。加快观音山现代色织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以此推动观音山纺织印染产业转型发展,推进淘汰落后产能,对排污设施不达标、技术含量低的微小企业,坚决关停并转,加大减排力度,从工程减排转变为结构减排,切实完成辖区减排指标。

(三)突出重点,进一步加强综合治理

坚持建设、保护与治理并举,按照“不欠新账、多还旧账”的要求,抓好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着力建造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1、系统治理大气环境污染。要根据国家发改委、环保部等部门《“十二五”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规划》中提出的要求,排出我区治理清单,明确阶段目标,强力推进。配合市有关部门加强建筑工地扬尘的管理,开展“绿色工地”评比活动,对达不到防尘控尘要求的工地责令停工整改。要加快淘汰燃煤锅炉,对热电企业燃煤锅炉全面进行除尘改造。全面完成油库、加油站、油罐车油气回收改造。突出抓好秸秆禁烧、餐饮行业油烟监管等工作,确保我区PM2.5监测能力全覆盖。

2、全面提升水源环境质量。要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的安全保护,全面建成水质在线监控系统、监测系统和预警系统。要加快推进全区重点河道污染防治,学习浙江省杭州市、嘉兴市的做法,实行严格的“河长制”、“段长制”,强化沿河、沿江重点排污企业监管和严格奖惩,加快水系整治和污染治理,彻底消除河道黑臭现象,力争在长时间内保持全区水环境质量稳定。

3、全面开展小区环境整治。要加大全区老小区环境整治工作力度,坚持以“优化、亮化、美化、绿化”的工作要求,严格执行《崇川区老小区整治工作手册》的有关规定,不断提升群众居住满意度,为老小区居民提供舒适、安全的人居环境。同时,积极探索试行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管理模式,节约社会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4、扎实推进生态提升工程。要深入实施以优化人居环境为重点的城区绿化提升工程和生态修复工程。加快推进我区以道路绿化带建设为重点的绿色通道工程,以改善河道生态环境为重点的河道绿廊工程;加快推进重要路段、节点、小区的小游园建设。同时,要落实有关部门加强日常巡查、合理安排养护工作,提高绿化保护、修复水平。

(四)理顺机制,进一步探索长效管理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健全体现生态环境建设要求、推动生态环境建设的长效机制。

1、落实组织推动,建立联动责任机制。要优化区、街、居三级生态建设工作网络,形成“政府统一领导、环保部门统一监管、有关部门分工协调配合负责”的综合管理体系和联动责任机制。环保部门要联合纪检监察、财政、物价等部门共同研究制定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财税政策激励机制。

2、强化队伍建设,建立管理考评机制。充实环保及相关部门工作和执法力量,确保人员编制与本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相匹配。加强环境监察、应急、督查等执法力量,加大违法查处力度,提高执法效能。进一步健全考评激励机制,将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纳入各单位、各部门以及领导干部个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考评体系。

3、加大资金投入,建立长效运行机制。要加大政府投入,切实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投入作为地方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对这一专项资金要加强有效监管,科学安排资金使用。对重点部位、重点项目进行重点扶持、重点投入,做到投资一笔便有起色,落实一处便有收效,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工作长效化、常态化。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环保多元投入机制,增强对生态环境领域的投入力量。

4、增强主体意识,建立源头控制机制。企业对环境责任的承担既需要政府层面的立法规范和政策指引,也需要企业自身的意识增强和自觉行动。区相关职能部门要引导企业增强环境责任意识,提高环境道德水平,在决策时,不仅要考虑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且要考虑所在区域和整个社会环境保护的要求,从源头上控制一些企业对社会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五)营造氛围,进一步提升全民素质

充分调动了全民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力促进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生产方式向节能、环保、低碳的方向转变,较好地提高了全民生态文明素质。

1、增强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生态文明建设的舆论宣传和普及宣传,树立全民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增强全民的生态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参与意识,将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纳入基础教育、全民教育、终身教育,提升全民生态文化素质。

2、倡导全民绿色低碳消费。大力弘扬生态文化,将生态文明理念逐步渗透到广大群众日常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通过社区公共场所宣传栏等形式,大力宣传节约资源的新风尚,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流通、消费、出行方式,让生态意识成为大众文化意识,让绿色消费、适度消费成为全体市民的自觉行动。

3、动员全民参与环境保护。通过积极引导,促进公众依法、理性、有序、有效地参与环境保护,使公众成为推进环保事业的积极力量。推进环境信息公开,拓展生态建设公众参与渠道,培育引导环保社会组织、民间组织、公益组织,动员全民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的各项工作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