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处的位置: 首页 >> 网上会议

区政协八届七次常委会议材料

发布时间:2013-06-14字体:【】【】【

关于加快崇川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建议案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为特点的产业。围绕如何抓住经济转型的战略机遇,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崇川经济“升级版”,3月至5月,区政协通过走访重点企业、听取主管部门通报、经科委委员集中建言、部分常委及相关专家会商等方式,就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进行了较为广泛而深入的调研。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归纳分析,现提出建议如下:

一、崇川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本特点

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行业分类界定,目前我区新兴产业有海洋工程、节能环保、智能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软件与服务外包七个门类,新兴产业的发展态势良好,主要有如下特点:

(一)工业新兴产业发展较快,行业门类实现全涵盖。2012年,我区14家工业新兴产业产值129.77亿元,比“十一五”期末2010年底的105.67亿元增长22.8%,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5.4%,较“十一五”提高5.4个百分点,在全市处于领先位置。

全区工业新兴产业中,新材料有4家,占总数的28.6%,产值占总量的57.6%;海洋工程有1家,占总数的7.1%,产值占总量的30.4%;节能环保有4家,占总数的28.6%,产值占总量的4.9%;新能源、智能装备、生物医药分别有1家、3家、1家,产值分别占总量的4.5%、1.7%、0.9%。到2012年底,我区工业新兴产业门类实现全涵盖,在9个县市区中仅此一家。

(二)工业新兴企业体量较大,运行质态实现大提升。我区新兴产业工业企业虽然数量不多,但企业单体规模达到了9.27亿元,是全市平均规模2.98亿元的3倍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的比重高出全市平均水平9.5个百分点。2012年底,全区工业新兴企业实现利润23.2亿元,上交税金4.4亿元,比“十一五”末分别增长了13.2%和7.3%。

平均单体盈利能力和上交税金达到1.6亿元和3100万元,比全市平均分别高出6.8倍和3.1倍(见下图四)。

(三)软件和服务外包快速发展,转型升级呈现新亮点。近年来,由政府投入,先后新建了智慧谷、聚智谷、数字大厦、清之华园、服务外包大厦等30余万平方米载体,形成了“一中心多园区”的发展格局,至2012年底,全区共有软件企业77家,服务外包企业332家,单位数在全市领先。

以安客诚为代表的数据管理业、以上海船舶设计研究院为代表的船舶设计业、以芥明软件等为代表的软件开发业、以拉手网为代表的电子商务业、以百度为代表的呼叫中心业、以光明云媒为代表的文化产业集群已初步形成,具有主城区特色的转型升级模式受到业内关注。

二、崇川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数据分析以及与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较快的地区比较,不难发现,我区现有的新兴产业项目中,工业企业“量少质高”,主要集中于几个老牌大型企业;服务业企业“量多质低”,对整个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较低。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区发展新兴产业在土地资源、产业规模、集约发展、人才储备等方面,尚存一些不利因素:

(一)空间不足制约产业发展。土地资源十分稀缺。这是我区发展新兴产业以传统企业转型升级为主、新引进企业为辅的主要原因。拓展空间缺少余地。中远船务、中远川崎、醋纤等大型企业周边土地已基本用完,万达锅炉、金通灵、柴油机等公司也是借助企业搬迁才争取到有限的发展预留空间,产业集中度偏低,尚未形成特色明显的新兴产业集群。科技园区载体分散。科技园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的载体以回购和租赁现有建筑为主,功能配套还不够完善,与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做大做强的要求还不相适应。

(二)规模偏小制约竞争优势我区新兴产业主体在工业,除了在海洋工程、节能环保等领域拥有规模较大的企业,龙头型的有影响力的企业数量明显偏少,仅占全市企业数的2%,产值占全市新兴产业总量的5%,不仅低于周边五县(市)的平均数124家,也低于通州、港闸、开发区三个区的平均数75家。产业分布不平衡比较明显,4家新材料企业和1家海洋工程企业产值占总量的80%,其余9家新兴产业企业的产值合计仅占总量的12%。

(三)集约度低制约质效提升。我区虽然新兴产业门类齐全,但产业的集约度不高,对土地等资源的依赖性较强,经济运行的质效与其它城市主城区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无锡滨湖区2012年新兴产业完成产值178.8亿元,其中,集约度高的生物医药、IC设计与工业设计、物联网、软件与服务外包产值139.8亿元,占总量的78.2%,集约型新兴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进一步加大。相比之下,我区除海洋工程、新材料、节能环保三大产业外,其它集约型新兴产业产值只占总数的7.1%。

(四)人才匮乏制约创新创业崇川区虽然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但与无锡、泰州等地主城区相比,引进人才力度还不够,人才创新创业的成本偏高。无锡滨湖区,近年来积极搭建创业平台,仅2012年度就引进各类人才7400人,其中海外留学人员106人,累计引进国家“千人计划”17人、江苏省“双创”人才48人,全区省级以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达23家。而我区对创新领域人才要求较高的软件和服务外包领域,由于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其单体规模和户均从业人员仅是全市平均的1/2左右,对创新人才的吸引力不强,制约了创新创业。

三、关于加快发展崇川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建议

中共十八大报告把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举措,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区域经济“抗危机、促转型、转方式、谋突破”的必由之路,对具有独特区位优势、富集要素资源和较好产业基础的崇川来讲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必须抢抓国际国内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以培育企业主体和产业聚集为抓手,以创新制度和优化服务为保障,对接国家战略,聚集重点领域,加快构建崇川腾飞的新引擎、新优势。

(一)突出规划引领,完善发展架构

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方面具有广泛的外延性、深刻的内涵性以及市场的可变性;另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于地方(政府)之间具有苛刻的、双向的条件选择性。因此,建议区政府组织相关部门进一步审视分析崇川的区位、产业、人才等基础优势,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细分行业的深入研究,以此为基础,组织由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人士共同参与的专门力量,尽快编制出台《崇川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发展思路、目标、原则、重点和路径等,以科学规划,统领科学发展。

1、谋划产业布局。按照功能协调互动、产业相对集聚、环境配套良好、操作适度弹性的布局原则,以业已形成的立体交通流、现代物质流和信息流为纽带,以国家和省级基地建设为推动,在关注眼前利益的同时,更要重视长远利益,突出各片区、园区和功能区的定位与特色,形成“一城二区三带”的总体布局框架,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化快速发展。1)一城----老城区。针对老城区工业退城进郊(园)、商贸东扩南移、楼宇空置呆滞增多等特点与趋势,组织实施厂房、土地、楼宇等资源的二次规划,积极引导新兴产业资本运用市场方式实施增值利用。鼓励扶持空间使用小、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创新资本进驻空置厂房,发展电子商务、软件开发、服务外包等生产性、科技型服务业,通过撤、转、改,使老城区经济不断转型,提升运行质态。2)两区----南区、东区。构建南区软件和服务业外包新高地。发挥国家级科技园的品牌优势,依托聚智谷、数字大厦、江海英才等资源优势及其入驻企业的成长优势,加大与南通市科技园联体孵化培植的力度,通过资源整合和政策扶持,大力推进现有企业品牌化提升、规模化发展。下决心加大硬件设施投入,强化“退二进三”力度,有序推进优胜劣汰,提高区域对名企业、大商贾的项目承载力和平台吸引力,建成国家级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园。培树东区装备制造业和数字产业发展新特色。加快推进高速柴油机、船用柴油机等新产品产业化,建立龙头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的战略合作,提高产品本地配套率,着力打造东区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加快上海张江南通数字产业园建设,大力推进电子信息、移动互联、三网融合电子产品等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3)三带——沿江带、沿河带、沿人民东路带。发挥“两船”龙头带动作用,做“强”海工主业,做“长”造船及其配套产业,着力打造沿江海工及其船舶修造业走廊。紧抓通吕运河沿岸改造契机,立足制造业配套要求,推动沿通吕运河、沿人民东路(新东区域)两个带状区域楼宇经济的建设布点,形成产业集聚型、研发设计型、功能配套型新兴产业发展格局。

2、遴选主攻产业。根据国家和省市新兴产业发展的框架和要求,依据我区现有产业基础、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以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选择产业方向,在最有基础、最具条件的领域谋求发展突破,着力构建竞争力强、产业链长、贡献度高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格局。1)重点发展优势型产业。一是海洋工程。以中远船务等骨干企业为龙头,重点扶持海工平台、LNG船、豪华游艇及超大型船舶等高端产品;充分利用盟主单位优势,吸引上下游产业配套,打造国内一流的海工及船舶配套修造基地。二是节能环保产业。依托万达锅炉、金通灵、柴油机、通能加工中心等骨干企业和项目,重点发展余热锅炉、生物发电设备、城市垃圾资源化处理设备、空气能及地热能装备、高效节能风机、LED芯片及封装应用、再生橡胶、耐磨换热设备、除尘设备、高功率电板等产品,着力拉伸节能环保装备、生产及其技术服务业产业链。三是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以科技园建设为推动,整合、优化、扩容三策并举,推进园内企业规模化、品牌化、集群化发展,引导软件服务企业与制造领域的融合发展,提升工业设计、软件开发、创意设计、服务外包等产品的竞争力、辐射力和贡献力。重视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扶持异形卡、金属标签等研究开发,加快传感器、控制芯片等产品生产和技术服务项目的培育发展。四是新材料产业。以醋纤、南亚等大型企业为示范,加快电子信息材料、新兴高分新材料和复合材料、磁性材料等高新技术材料产业。2)加快发展成长性产业。一是新能源产业。加强与南京工业大学科技园的合作,建设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重点引进膜材料、纳米材料、光电功能材料以及电力传动与控制、水处理等项目。以纳米产业发展为突破口,重点培育燃料电池、薄膜太阳能电池、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等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二是新医药产业。策应上海生物及新型医药研发与生产中心建设,加强与无锡、泰州等地新医药研发生产基地的交流合作,强化配套服务,分享发展成果,积极培育生物医药产业。加快推进东区医疗器械产业园招商引资和建设步伐。3扶持提升传统产业。一是运用新技术引导传统产业创新转型。运用电子信息、现代生物等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使传统产业的生产工艺、产业形态、产品性能发生重大变革,促使传统制造业向高附加值制造业方向发展,力争在传统产业高端化中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实现转型升级效能的最优化。二是借助资本和品牌运作引导传统产业创新转型。依托纺织之乡的工业基础,借助色织印染产业园建设,探索发展新型纺织材料产业,推动传统优势产业提档升级,逐步确立产业链高端的竞争优势。

(二)突出项目核心,提升发展水平

崇川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培育力求 “量质并举”,而当前保证一定质的“量”的集聚,显得更为迫切。为此,建议从三个方面推进“量”的集聚。

1、嫁接提升一批加强对现有规模以上企业和中小成长型企业的分类调研,帮助企业寻求做大做强良策。(1)拉长产业链。鼓励现有龙头骨干企业实施本地化配套,拉动相关企业发展壮大。(2)鼓励优化组合。结合城市建设,引导企业入园,扶持部分成长型企业走万达锅炉、柴油机之路,攀高结亲提层级,重视细分行业特色小微企业的成长,帮助其通过要素嫁接或兼并重组,实现快速提升。(3)倡导技术创新。引导新一代信息技术向制造企业的渗透,鼓励传统工业运用新型技术手段、借助互联网络实现发展升级。

2、孵化衍生一批。(1)重视科技成果产业化。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成果的应用,形成科技创新、产业化的良性循环;促进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对接,实现科技与经济的有效结合;引导科研机构产学研合作,从事高新技术成果转化。(2)重视产业合作上的集聚化。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各领域内组建产业联盟,通过研发合作、产业链合作、技术标准等方面产业联盟,加快关键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步伐。(3)重视生产、流通交互中的项目化。支持大型集团、龙头企业向其生产经营环节的部分领域渗透,促进其在生产—技术服务—产品流通的跨领域拓展中,衍生新的新兴产业企业。

3、对外招引一批。(1)造声势,“说”招商。在主流媒体创设专栏,举办专题活动,引进或举办各类讲坛,制作发布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度发展报告,扩大对外宣传。(2)编项目,“助”招商。按照服务为先、市区联动的原则,在全区范围内划定一批重点项目、重点地块在招商中予以推介,着力解决“有商无地”、“有地无商”的矛盾,提升招商的针对性和项目落地的实效性。(3)聚合力,“齐”招商。完善街道(园区)招商组织体制和运作机制,强化区政府在招商工作中的统筹作用,发挥中介、业主、联盟单位积极因素,多方联动,合力招商。

(三)突出效能关键,凝聚发展推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因其品质好、带动强、贡献大而成为各级地方政府率先抢夺的“金凤凰”,同时又因其资源禀赋要求高、要素支持需求大、知识技术更新快而被众多经济界人士视为想接又不敢接的“烫山芋”。发展崇川战略性新兴产业,我们必须以更高的境界、更大的气魄、更强的本领,拓展大视野,建设大载体,组织大运作,实现产业的大集聚、发展的大提升。

1、推进机制再聚焦。全区上下要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到推动崇川新一轮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谋划和推进。(1)层层传递压力。高度重视规划研究,区主要领导亲自过问、分管领导牵头负责、部门领导具体落实;切实加强项目推进,区级领导、部门领导和街道领导层层挂钩、合力推进。(2)上下齐心协力。引导全区上下充分认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经济转型和长远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作用,自觉增强责任心和紧迫感,对重大项目要敢于突破常规抓发展,舍得以短期利益换取长远发展。(3)考核督查有力。建立新兴产业发展评价考核体系,制定实施新兴产业统计、监测和发布制度,做到发展“有数”,考核“有据”,推动“有力”。

2、政策杠杆再倾斜。建议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推出系列化扶持政策。(1)土地政策倾斜。优先安排项目用地指标,优先考虑项目进区入园,优先实施项目腾地供地;支持建设多层标准厂房,通过拆低建高、改建加层等措施,扩大生产性用房面积;鼓励盘活利用现有闲置厂房和楼宇。(2)资金政策倾斜。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规模,并与科技扶持基金有机结合,设立新兴产业专项发展基金;加大创投引导基金、担保基金等间接扶持的资金比例;加强对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加大在技术改造、节能减排、品牌建设等方面的资金支持力度;落实税收优惠和收费减免等相关政策。(3)人才政策倾斜。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鼓励新兴产业领域科技领军人才的引进,有计划地引进一批新兴产业高端人才、紧缺人才和研发人才,着力吸引海归人员来通创业。加强人才培训。人才培训工程向新兴产业倾斜,发挥南工大技术研究院等机构的作用,优先协调安排新兴产业人员的多层次交流和职业培训,为用活人才创造载体。创造人才良好生活环境。对战略产业新兴产业的突出贡献人才、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在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给予照顾,并引导企业创立俱乐部、联谊会、论坛等形式的沟通平台。

3、公共服务再强化。(1)健全投融资体系。帮助新兴产业企业用好创投引导基金等融资平台;鼓励有需要、有条件的企业实施债权融资、无形资产融资、上市融资,参与股权投资。(2)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着力推进片区、园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丰富科技信息、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成果推广、人才培训等服务。(3)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帮助企业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普及知识产权保护知识,提高应对知识产权纠纷的能力。